忆秦娥(南宋)范成大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惊蛰代表着即将进入春意盎然的时节,故养生要符合春季的特点,在饮食方面要注意少吃一些油腻食物,多食清淡性温的食物;在情志方面应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愉悦;在运动方面进行适度、温和的体育锻炼。另外,此时昼夜温差较大,要注意随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避免生病。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通常在每年阳历3月5日或6日。惊蛰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可升至0℃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区气温为8℃以上,西南和华南地区气温可达10℃以上,全国呈现一派融融春光和春耕正忙的景象。在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惊蛰中的“蛰”是“藏”的意思,冬天到了,很多动物躲起来冬眠,称为入蛰,等到第二年大地回春时再钻出来,称为出蛰。大地回春,雷声渐多,以前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被雷声惊醒的,于是就有了“惊蛰”的说法。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形成了“打小人”驱赶霉运的习俗。俗话说“春雷响,万物长”,民间在惊蛰节气有“祭祀雷公”的习俗,祈求一年雨水充足。民间还有“祭白虎化解是非”的习俗,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出来觅食,开口噬人,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此外,民间还有“惊蛰吃梨”的习俗。传说闻名海内的晋商渠家,先祖渠济是上党长子县人。明代洪武初年,他带着信、义两个儿子,用上党的潞麻与梨倒换祁县的粗布、红枣,往返两地从中赢利,渐渐地有了积蓄,便在祁县城定居下来。清代雍正年间,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惊蛰之日,其父拿出梨让他吃,并告诉他:“先祖贩梨创业,历经艰辛,定居祁县,今日惊蛰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让你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后来,渠百川走西口经商致富,将开设的字号取名“长源厚”。此后很多走西口的人也仿效他吃梨,寓意“离家创业”,再后来人们在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中医名家谈节气疾病与文化李佃贵
生于年,张家口蔚县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李佃贵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年,尤其擅长脾胃病的治疗,首创“中医浊毒理论”,指导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疗效显著。指导、发表科研论文余篇,主编各类院校教材10余部,学术专著40余部,获批专利多项、各类科技进步奖30余项。
化浊解毒防控疫情惊蛰,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春雷响,万物长”,这意味着进入仲春时节,气温回升,万物复苏,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新生的花草开始萌芽,部分地区的人们开始春耕。李佃贵教授认为,惊蛰时节的养生离不开养肝、护肝。惊蛰时节人体内的肝胆经脉旺盛活跃,应好好调养肝脏,增强免疫力,不仅要在饮食、生活上节制,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并预防外部环境对身体造成的伤害。另外,病毒、细菌是惊蛰节气重要的致病因素,潜伏了一个冬天的病毒和细菌开始活跃起来,这时人们应该注意自身的保养。因此,想要不生病,保持健康的身体,惊蛰养生显得尤为重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势汹汹,且传染率极高,其属于中医天行时疫范畴,又称时行、瘟疫、疫疠。疫,是感受疫疠之气引起的流行性急性传染病。李佃贵教授深入临床,总结了“防疫九字”,即静心气、提正气、抗浊气。节气谚语
惊蛰至,雷声起。
未到惊蛰雷先鸣,必有四十五天阴。
惊蛰刮北风,重头来过冬。
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
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
惊蛰闻雷,谷米贱似泥。
饮食篇惊蛰是阳气上升的时节,在中医五行中,春天是生长、升发的时节,树木生长,春草萌芽,肝气旺盛、升发,是护肝的最佳时节。《难经》曰:“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脾。”春天时节顺应肝之性,且助益脾之气、五脏之平和。肝气旺盛会影响脾,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此时饮食要荤素搭配,以保证营养的全面和均衡;按时就餐,吃饭以八九成饱为宜,过则伤脾胃,消化功能差者应少食多餐,以保证营养的摄入。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故饮食上最好以清淡为主,不要吃过于油腻的食物,少吃油炸、容易上火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如山药、萝卜、苦瓜、木耳、梨等。我国民间素有惊蛰日吃梨的习俗。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此时正值仲春,肝气正旺,易伤脾,故惊蛰时节要少吃酸,多吃大枣、山药等甜食以养脾。另外,春季人体需要疏肝、理气、排毒,疏通已经造成的阻塞,让肝气得以升发,并把冬天潜伏在体内的病邪宣泄出去。如果过于补肝又恐肝火过旺,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气郁结,都易损伤肝脏,因此春季宜适当补肝、养肝、护肝,如饮菊花茶,以白菊花为佳。古书中记载:“甘菊,取白色者,其体轻,味微苦,性气和平,至清之品。”泡冲白菊花茶,可以起到平肝阳、清肝热的作用。情志篇春天万物生发时,人的情志处于开放宣达、生发疏泄状态,情绪易变,容易发生肝火偏盛,尤其是老年人,易发怒,出现眩晕、中风等疾病。年轻人因春季阳气骤然上升而引动体内热气,如果此时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则易出现痤疮、怕热出汗等症状。因此,惊蛰时要重视情志养生,做到心胸开阔、乐观愉快;还要特别注重养肝,避免“怒伤肝”,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养肝血。有脂肪肝、肝功能异常人群或慢性肝病患者,此时情绪波动更加容易导致症状加重,因而肝病患者在惊蛰时节更应该注意调养。《黄帝内经》曰:“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这些讲的就是因情志失调而发病的情况。当着急、情绪不好时,尽量找人诉说,或找一种可以发泄心中郁闷的方式来疏泄情绪,不要憋在心里,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中医学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精神的影响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惊蛰时节预防肝病小提示
按摩经常按摩大敦、太冲、三阴交、足三里、合谷以及两胁有利于清肝泻火。人生气的时候会感觉两胁肋疼痛,拍打经过两胁的肝经,有利于气血运行和清肝。
代茶饮菊花、茉莉花、枸杞子有利于清肝明目、降低血压,灵芝具有保肝解毒之功效。
食物少吃乌梅、醋、山楂等酸味的食品,宜食薄荷、芹菜、青苹果等青色的食品,都是养肝佳品。此外,洋葱、荔枝、桃、鲤鱼等食物也是养肝食物的代表。
作息及运动惊蛰时节应早睡早起,工作、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时要戒怒,并及时宣泄,防止肝气郁结,要保持心情舒畅、情绪饱满。
运动篇
在春暖花开之际,我们应走出家门,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行,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春季万物复苏,宜早睡早起,散步缓行,从而有助于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同时,体育锻炼不宜大幅度运动,以调养肝、脾、肾为主,可以适当艾灸以调理肝郁气滞、肝火旺盛之证,取穴可选肝俞、太冲、气海、中脘、足三里、涌泉等。李佃贵教授认为,在传染病多发的时节,我们应适当多运动,尽量少走动。但要注意避免高强度、激烈的运动,运动方式宜舒缓,以拉伸练习为主,运动后以舒适为度。如做一些四肢的拉伸练习,或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适当锻炼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病毒感染的风险。起居篇春季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容易晚起床,这就是所谓的“春困”。其实,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此时保持足够的睡眠很重要,良好的睡眠是人体自我修复、提高免疫力的最好方式。李佃贵教授认为,正常成年人应该保持每天7.5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春天是养肝血最好的时节,每天中午可适当睡眠15~20分钟;晚上睡前可适当活动一下身体,有利于身体的舒展和放松;睡前洗脸、洗脚时,可按摩面部和脚心,促进血气运行,有助于安神宁心,消除一天的疲劳。在年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李佃贵教授对于日常生活抗浊气提出“一戴一勤三畅通”。“一戴”是指戴口罩,戴口罩是普通人群防护的一种有效方式。“一勤”是指勤洗手,洗手能有效消除可见污染物、细菌、病毒等,从而有效预防疾病,切断传播途径。在餐前、餐后、便前、便后,接触垃圾废物、动物后,双手被污染后,外出回家后都要记得洗手。“三畅通”,一是指居室要通风,应在外界环境人少的时候,每天通风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时注意保暖;二是指二便要畅通,中医学认为二便是排出体内浊毒的主要途径,因此要保证二便的通畅;三是指信息要畅通,应从官方网站获取最新的疫情防控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惊蛰节气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冷空气仍较强,气候变化快,且早晚与中午的温差较大,冷暖变幻无常,因而“春捂”尤为重要。所谓“春捂”是指春季不宜过早脱去御寒的衣物。在天气回暖时,要适当减少衣被,天气转寒时则要适当增加衣被,不要怕麻烦。另外,惊蛰后的天气明显变暖,各种动物开始活动,细菌、病毒也开始生长繁殖,容易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因此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活动的预报,当心冷暖变化,预防感冒、流感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春天属肝病高发季节,应注意养肝、保肝,防止春季传染病的流行、感染。当前,肝病依旧是慢性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我国的肝病患者约占世界肝病患者的一半,因此我们应重视肝病预防。惊蛰时节尤为多发肝病,常见的肝病有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免疫性肝炎。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其中常见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乙肝和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其他肝炎可通过唾液传播,故在日常生活中肝炎患者应与家人分开碗筷吃饭,以免传染。酒精性肝炎多由长期嗜酒引起,故应戒酒预防。药物性肝炎多由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因此服药前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避免服用损害肝的药物,不随便乱吃药。免疫性肝炎是由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慢性进行性肝脏炎症性疾病,预防应定期做检查。另外,脂肪肝患者应该控制血脂,忌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加强锻炼,保持体重。体重过重会加重肝脏的负担,使患脂肪肝的概率升高。临床上,李佃贵教授治疗肝病(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常用“三草药对”,即地耳草、垂盆草、龙胆草,此三草均归肝、胆经,功效主治相近,具有抗癌的功效。惊蛰二月节坐功图(图片:《中医名家谈节气防病与文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运:主厥阴初气。
时:配手阳明大肠燥金。
坐功:每日丑、寅时,握固转颈,反肘后向头掣五六度,叩齿六六,吐纳漱咽三三。
治病:腰膂肺胃蕴积邪毒、目黄口干、鼽衄、喉痹、面肿、暴哑、头风、牙宣、目暗羞明、鼻不闻臭、遍身疙瘩悉治。
往期回顾
中医名家谈节气养生与文化
雨水|陈宝贵教授谈雨水养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