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77514.html 据财新网5月26日晚报道,江苏省医院血液透析病人爆发院内丙肝感染。感染者是在4~5月间陆续被发现的,几十名接受血液净化技术的患者被先后检测出感染丙肝病毒在。目前,感医院承担,但血透室依旧正常开展工作。对此东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回应如下: 5月13日,东台市医院报告,该院血液净化中心血透患者中新发生丙肝抗体阳性,疑似发生院内感染。东台市卫健委立即组织力量,开展现场调查处置工作,并逐级上报相关情况。国家、省、盐城市卫健委第一时间组织专家组到现场指导调查处理工作。经对所有血透患者的筛查检测,共诊断确认丙肝病毒感染69例。专家组调查认定,医院院内感染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院内感染事件。 事件发生后,东台市迅速成立事件调查处置工作组,组织各方力量,全力做好医疗救治、事件调查、责任认定等工作,并严格按照专家组确定的治疗方案,对所有丙肝病毒感染者进行药物及相关辅助治疗,目前所有患者病情稳定。 根据国家、省、盐城市卫健委要求,东台市正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院感风险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诊疗行为,医院根据专家组意见,针对存在问题,迅速落实整改方案,限期整改到位。同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问责处理,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和分管副院长免职处理,给予其他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 东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丙型肝炎(丙肝)是由丙肝病毒(HCV)引起的急、慢性肝炎,主要经血液、性和母婴传播。和甲肝、乙肝相比,丙肝并不为人熟知,中国直到年才确认丙肝病毒的存在。感染丙肝病毒后,患者症状较轻或无症状,但慢性化率高达60%~85%,容易发展成慢性丙肝患者,进而发展成肝硬化。 血液透析患者由于共用透析器材及接触密切,被认为是感染HCV的高危人群。有学者对至年间国内发生的丙肝感染爆发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在发生的17起丙肝感染事件中,有10起皆因为血液透析。 丙型肝炎过去一度以输血、献血中的血液传播为主,中国自年对献血人员筛查丙肝病毒抗体后,输血感染丙型肝炎的患者明显减少。“在防控丙肝方面,这些年输血传播已经明显减少,所以重点就是不安全注射和其他医源性传播。”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30医院主任医师蔡皓东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这些医源性传播不是完全无法控制的,比如肾透析,严加整顿后就好多了。只要正规地执行规章制度就可以大大减少疾病传播。” 血透病人院内感染丙肝事件此前亦有发生。年~年间,山西、安徽、河南、医院都被曝出血液透析病人感染丙肝事件。多起血透患者丙肝感染事件的调查报告均指出,医院在血透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或器械导管等医疗用具多次使用,或操作过程不规范,导致了院内丙肝的流行。 以年陕医院的血透患者丙肝感染事件为例,该院涉及HVC可疑暴露的78名血液透析病人中,39名确诊感染丙肝。陕西省疾控中心主管医生曹磊等人年发表的事件调查结果表明:该医院血液透析室存在未对乙型肝炎、丙肝患者实行隔离透析,多人共用肝素注射器,部分透析器复用消毒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是导致本次暴发的主要原因。 年原卫生部公布的 《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 对感染防控有具体规范 第二十四条血液透析室应当加强医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建立并落实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科学设置工作流程,医院感染的风险。 第二十五条血液透析室的建筑布局应当遵循环境卫生学和感染控制的原则,做到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识清楚,符合功能流程合理和洁污区域分开的基本要求。 第二十六条血液透析室应当分为辅助区域和工作区域。辅助区域包括工作人员更衣室、办公室等。工作区域包括透析治疗区、治疗室、水处理间、候诊区、接诊区、储存室、污物处理区;开展透析器复用的,应当设置复用间。 第二十七条血液透析室的工作区域应当达到以下要求: (一)透析治疗区、治疗室等区域应当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中规定III类环境的要求。 (二)患者使用的床单、被套、枕套等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更换。 (三)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时应当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透析治疗区。 第二十八条血液透析室应设有隔离透析治疗间或者独立的隔离透析治疗区,配备专门治疗用品和相对固定的工作人员,用于对需要隔离的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治疗。 第二十九条血液透析室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严格执行医疗器械、器具的消毒工作技术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一)进入患者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二)接触患者皮肤、粘膜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血液透析室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医疗器械和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不得重复使用。 第三十条每次透析结束后,应当对透析单元内透析机等设备设施表面、物品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对透析机进行有效的水路消毒,对透析单元地面进行清洁,地面有血液、体液及分泌物污染时使用消毒液擦拭。 第三十一条血液透析室应当根据设备要求定期对水处理系统进行冲洗消毒,并定期进行水质检测。每次冲洗消毒后应当测定管路中消毒液残留量,确保安全。 第三十二条医务人员进入透析治疗区应当穿工作服、换工作鞋。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治疗或者护理操作时应当按照医疗护理常规和诊疗规范,在诊疗过程中应当实施标准预防,并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和无菌操作技术。 第三十三条血液透析室应当建立严格的接诊制度,对所有初次透析的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的相关检查,每半年复查1次。 第三十四条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梅毒螺旋体及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当分别在各自隔离透析治疗间或者隔离透析治疗区进行专机血液透析,治疗间或者治疗区、血液透析机相互不能混用。 第三十五条血液透析室应当严格按照血液透析器复用的有关操作规范,对可重复使用的透析器进行复用。 第三十六条血医院感染控制监测制度,开展环境卫生学监测和感染病例监测。发现问题时,应当及时分析原因并进行改进;存在严重隐患时,应当立即停止透析工作并进行整改。 第三十七条医疗机构发生医院感染暴发,应当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院感防控 手卫生的重要性不能忽视 早在19世纪40年代,匈牙利产科医生IgnazSemmelweis就发现,医务人员简单的手卫生医院感染病死率。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也是各种细菌的聚集地。大量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医院感染中30%是由医务人员手传播细菌所致的接触性感染。 规范洗手可以大大减少手上微生物的数量,切断通过手的传播途径,医院感染的发生。在保护医护人员自身的同时,也是对患者的保护。 手卫生揉搓时间 揉搓时间的长短与手部菌落数减少呈相关性。但多数研究已经观察到医护人员平均洗手时间少于15秒,揉搓时间不达标或不符合要求虽然有可能导致洗手效果不合格,但相较于遗漏部位而言,对于减少细菌载量的影响较低。 手卫生的5个时刻 1、Beforetouchingapatient接触病人前 医务人员的手可能携带大量的微生物,如果接触病人前不进行手卫生,可以将微生物传播给病人。 2、Beforeclean/asepticprocedure清洁/无菌操作前 预防患者的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医务人员的手其本身可能携带大量的微生物,也可能携带大量患者的微生物,如果在进行清洁/无菌操作前不进行手卫生,这些微生物可能进入患者体内。 3、Afterbodyfluidexposurerisk暴露于体液等风险后 预防医务人员的感染就及诊疗环境和医务人员的交叉感染,接触病人之后,医务人员的手携带病人身上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转移到任何医务人员接下来可能接触到的人事物。 4、Aftertouchingapatient接触病人后 预防医务人员的感染及诊疗环境和医务人员的交叉感染,接触病人之后,医务人员的手携带病人身上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转移到任何医务人员接下来可能接触到的人事物。 5、Aftertouchingpatientsurroundings接触病人周边环境后 预防医务人员的感染,诊疗环境和医务人员的交叉感染,接触病人之后,医务人员的手携带病人身上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以转移到任何医务人员接下来可能接触到的人事物。 然而,一直到现在,医院的手卫生仍然是个难题。 医院的院感科在极力倡导标准的七步洗手法,只要是洗手池,旁边都会贴上手卫生流程图;经常进行手卫生培训;随时随地抓人抽查;跟踪式地检查;甚至与绩效挂钩等等。但往往是一检查就很规范、不检查就不规范。 医院多起院感爆发事件的发生,医务人员及管理者都知道:院感无小事。然而,医院最基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感控措施,往往只是流于表面工作。 不久之前,丁香园对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进行了调研,名参与者中63%的医护人员觉得手卫生很重要,但是不能完全遵守。而医护人员认为自己依从性差的原因主要是: 科室冬天没有热水; 没有一次性擦手纸(占科室支出),只有在迎接检查的时候才会出现; 认为手消对皮肤有刺激性; 认为戴手套了就不需要洗手; 洗手流程繁琐耗时间与病人太多、工作太忙相冲突; 习惯没养成; 一个字「懒」(是不是很诚实?)。 尽管养成习惯不容易,医院这个特殊场所,一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促进医护人员规范洗手。比如: 安装脚踏式或感应式水龙头,推行一次性擦手纸保证洗手消毒效果,冬天提供热水; 根据医护人员的喜好选择合适的颜色、气味的消毒液或免洗手消毒液; 在病床旁或诊室等方便处摆放免洗手消毒剂,或是医护人员可随身携带的小瓶免洗手消毒剂; 加强培训,消除认知误区; 医院感染经费,建立反馈机制,制定相关的奖惩措施等,形成良好的手卫生氛围等。 感染防控 需要框架性和稳健的方法 今天的医疗机构面临着不断增长的改善患者护理质量和提供有助于业务可持续发展与增长的安全高效益的运营需求。较低风险承受能力,利益相关者严苛审查,再加上需要保持业务领先这些因素,意味着医疗机构需要提供更安全、高质量和高性价比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通过降低医疗相关感染和对流行病威胁做好充足准备,确保感染风险的谨慎管理。为了做到这点,医疗机构需要框架性和稳健的方法如寻求改善感染风险管理的措施去应对和管理这些挑战。 感染风险管理标准(MIR) DNVGL的感染风险管理(MIR)能够帮助医疗机构前瞻医院获得性感染相关的风险。 感染风险管理标准(MIR)是由DNVGL开发的,医院提高其感染风险管理水平提供过一个现代、全面、实用的的框架。该框架的结构基于18个要素,分别涉及与医疗设施的设计、操作和管理相关的各个领域。本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和其它国家或国际指南相兼容,提供为这些常与技术相关文件的管理框架,便于更好的整合和易于实施。 MIR标准除了可以作为开展评估的根据,也可用于推动管理体系的设计、感染源的辨识、风险评估、差距分析与培训工作。DNVGL已为那些希望实施MIR医院开发了一系列工具和培训材料,并将在未来几年对其进行不断地完善和补充。 MIR项目涉及三个连续环节: 设立基准线: 这一环节旨在在参与感染风险管理的关键人员中培养对MIR方法的意识。我们的阿尔法评估以MIR标准的要素为基准,通过在医疗机构中跨部门收集员工意见,使大家迅速了解目前本机构进行感染风险管理的方式。此外,医院获得性感染及其所导致成本的监测而言,这一环节的重点还包括搜集与之相关的基准线信息。 MIR伙伴和协同学习: 一旦基准线确认,医院做出了承诺,决定执行MIR项目,DNVGL将视其为MIR合作伙伴,将其加入协同学习。MIR伙伴将享有为其量身定制的方案,以适应自身需求,但重要活动均会在协同学习中进行。协同学习的途径包括面对面培训与电子化培训,内容重点在于对于MIR要求的理解和对于执行跨部门风险管理系统所需工具和方法的掌握。协同学习也有利于MIR伙伴的关系网络构建和相互借鉴——他们可以相互利用彼此间与感染控制相关的资源、经验和技能。 除此之外,DNVGL的审核人员还会为MIR伙伴提供至少一个差距评估。首次差距评估将是一次深入的审核。依次对全部要素进行详细评测,医院成为优秀MIR中心之前需要解决的程序的缺失或失效。其它差距评估是可选的,可以针对全系统,也可以仅针对个别程序或部门。 卓越MIR中心: 证明本院全部符合MIR标准后,便可获得卓越中心(CoE)资格。为确保获得CoE医院不断进步,DNVGL将以三年为周期,对该机构进行年度外部评估。 实施感染管理的益处: 通过引入感染风险管理的业界最佳实践,我们的MIR项目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提升业绩。医院可即刻被视为“DNVGLMIR伙伴”,并获得参与协同学习的机会。 成为DNVGLMIR伙伴将会帮助您: 减少对患者、访客和医护人员造成伤害的潜在风险; 通过降低感染风险,改善业务绩效; 超越法规要求对MIR绩效进行改进,并通过结构化方法进行持续改进; 通过减少和预防失误,创造显著的竞争优势,从而树立更好的声誉,更有效地节约成本; 在患者护理和医疗质量方面增强信心,提高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