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3肝炎简介

发布时间:2021-10-23

网站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640.html

常见肝炎类型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中毒性肝炎和其他(如甲亢性肝炎或无法确定病因的肝炎)。慢性肝炎往往是急性肝炎和肝硬化的过渡期。健康的肝脏是非常漂亮的粉红色,而一旦成为慢性肝炎就会变成肿胀发白的状态。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病发率高,病毒性肝炎可以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型肝炎和肝炎肝硬变。也可以按照病毒类型分为A型(甲肝)、B型(乙肝)、C型(丙肝)和其他。年数据显示,我国病毒性肝炎中约80%是乙型肝炎。其他较少见的有丁性肝炎、戊型肝炎、己型肝炎、庚型肝炎、TTV肝炎和其他肝炎。各型病毒性肝炎之间是没有交叉免疫的,所以得过某一种肝炎后,也需要注意预防其他类型的肝炎。乙丙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甲戊型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其中甲肝,乙肝有疫苗可以预防,乙肝、丙肝、丁肝型慢性化的情况比较多,一旦慢性化会产生肝硬化,在我国超过70%的肝硬化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情继续发展可能导致肝癌、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等其他疾病的风险。肝炎与肝癌相关的其中一个原因是,肝癌绝大多数发生于大结节型肝硬化的基础上,而这种肝硬化又多由乙肝引起。就算把癌细胞完全杀死,但是只要肝炎病毒还存在,肝癌也很可能复发。所以防治肝病要从养肝护肝,防治肝炎开始。

临床上病毒性肝炎症状包括发热、畏寒发冷、疲倦无力、体重减轻、消化道症状、肝区痛、呼吸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黄疸、皮肤黝黑、皮肤瘙痒、蜘蛛痣、肝掌、毛细血管扩张、水肿、出血、性激素平衡失调引起的症状、肝脾肿大、腹水、视功能退化、心肌损害、甲皱微循环变化、肝性昏迷等。病毒性肝炎的合并症包括消化系统合并症、糖代谢障碍(如糖尿病)、神经系统合并症、皮肤合并症、关节及肌肉合并症、肾脏合并症、循环系统合并症、渗出性胸膜炎、血液系统合并症及其他。重症肝炎患者常见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病毒性肝炎的炎症消退后还可能遗留各种肝功能障碍,包括胆红素代谢障碍、脂肪代谢障碍、蛋白代谢障碍、内分泌代谢障碍以及肝硬化等。

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学变化是以肝细胞发生变形和坏死过程为特征的炎症,同时出现肝细胞再生、炎症细胞浸润和间质增生等病变。肝炎患者肝内血管有四种病变:炎症、破坏、增生及阻塞。肝窦有塌陷、阻塞、狭窄、扩张、肝窦毛细血管化改变。慢性乙肝患者肝脏微循环以肝窦腔狭窄为主要表现,重度慢性乙肝患者肝窦部位被胶原纤维充填,严重者肝窦腔闭塞、消失。

肝细胞坏死或消失时,大量谷丙转氨酶和铁进入血流,这是血清生化改变的重要原因,由于内质网受损害,不能合成运转胆红素所需要的蛋白胶粒,可能导致黄疸出现。肝细胞肿大使毛细胆管变窄或阻塞,也是病毒肝炎的黄疸原因之一。病毒性肝炎中存在微循环障碍,临床上常见的肝掌、蜘蛛痣等体征,与微循环改变与雌激素过多有关。而肝炎和肝硬化病人常出现尤其在面部、眼眶周围的皮肤黝黑,与血液循环中雌激素增多,使皮内硫氢基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减弱,于是酪氨酸酶使酪氨酸变成黑色素的量增加,肝功能改善后,可以减轻。

肝炎的发病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在甲型肝炎病毒感染时,肝细胞病变主要是由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免疫杀伤作用所致。在乙型肝炎中,涉及的免疫机理相当复杂,涉及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自身免疫反应。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在急性乙型肝炎期间活力增高,在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慢性迁延性肝炎时活力低于正常。乙肝病毒在肝细胞内繁殖复制的过程,并不一定伴有肝细胞的病理改变,这些现象提示,细胞免疫反应可能是引起肝内组织损伤的主要方式。

肝内病变时以T细胞浸润攻击为主。T细胞免疫功能的强弱与临床病情的轻重关系十分密切,如果T细胞功能正常,则可作用于受病毒感染的肝细胞,破坏肝细胞,释放出其中的病毒,在抗HBs配合下杀灭病毒而自然恢复,这样一般是隐性感染,不会带来肝功能损害;如果T细胞功能低下,不足以破坏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则病毒持续存在,形成慢性感染。功能低下状况又可以细分为是内源性和外源性(血清中有抑制因子)2种情况。当T细胞处于免疫耐受无反应状态,则机体不发生任何症状而表现为“健康”携带者。慢性乙肝患者体内树突状细胞(DC)功能明显低下,抗原提呈能力不足,不能将抗原信号提呈给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感染者缺乏有效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s)应答,导致产生清除乙肝病毒效应失败,从而导致持续感染。如果T细胞反应过强,受病毒感染和肝细胞较多时,大量肝细胞被破坏易发生重症肝炎。这是因为在抗病毒炎性反应下,机体可产生大量细胞因子,直接引起肝脏的损伤。

感染乙肝病毒HBV时体内存在多种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结合物,出现在血循环中则成为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当机体免疫存在某些缺陷,免疫复合物不能迅速清除时,则可持续存在,并沉积于肝内外各脏器中,如肾小球血管壁、关节腔滑膜等处,产生病理变化如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等,这是产生乙型肝炎肝外损害的主要机理。另外,HBV病毒本身也可以侵犯机体多个器官,如肾、脑、血管、关节、皮肤、淋巴结及脾脏,引起组织和生理功能改变。病毒性肝炎的肝外表现包括发热、皮肤病变、关节肌肉疼痛、心血管病、肺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神经系统表现、内分泌及代谢失常和其他。以乙肝为例,常见并发症有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糖尿病、脂肪肝、再生障碍性贫血、心脏疾患等。

肝病章节参考资料:

(1):《病毒性肝炎》,中山医院传染病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年1月第1版

(2):《肝炎肝硬化调养与护理》,周大桥熊益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1月第4版

(3):《中医肝胆病学》,杨世忠,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8月第1版

(4):《肝胆中国》,赵济非甄作均谭骥曾海鹏,广东人民出版社,年6月第1版

(5):《刘学勤辨治肝胆病》,刘学勤,人民军医出版社,年8月第1版

(6):《脂肪肝》,池晓玲,人民卫生出版社,年4月第1版

(7):《五型肝炎ABC》,吴怡军,医院,/4/1

(8):《专家谈病毒性肝炎》,田庚善武伯光等,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年2月第1版

(9):《图说常见病自疗肝病》,熊田伯光,上海人民出版社,年7月第1版

(10):《肝病的诊断与治疗》,赵龙凤朱新宇王勤英,军事医学科技出版社,年8月第1版

(11):《病毒性肝炎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钟森冯全生,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年10月第1版

(12):《常见肝胆胰外科疾病防治问》,医院,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年10月第1版

(13):《家庭自助医疗百科肝脏病》,吉次通泰,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年4月第1版

(14):《肝炎及其预后》,K.P.迈尔,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年(15):《肝脏病治疗与护理》,王方凌,广东旅游出版社,年第2版

(16):《肝硬化》,谢渭芬曾欣陈岳祥主编,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年9月第1版

(17):《肝脏微循环与慢性肝病》,石军郝菁华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1/1

(18):《实用肝脏病学》,孙宏训,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11月第1版

(19):《肝病中西医双效自疗手册》,章健,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年10月第1版

(20):《肝胆系统疾病》,S.休洛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年3月第2版

(21):《肝胆病中医诊疗》,谢旭善,中医古籍出版社,年9月第1版

(22):《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T.ColinCampbell,ThomasM.CampbellⅡ,中信出版集团,年9月第1版

(23):《自然医学疗法全书》,迈克尔·默里,约瑟夫·皮索诺,新华出版社,年1月第1版

(24):《东亚人喝酒更致癌?日本研究了12万人大数据得出结论》澎湃新闻年3月5日

(25):《肝病的居家疗法》,成天昌道,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年7月第1版

(26):《乙型肝炎防治》,任西根鲍春华,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年11月第1版

(27):甲田光雄系列丛书

(28)释大愿法师药师法门系列丛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hstlly.com/hlzn/1356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