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 白衣以航实践队科普专栏?第2期 贰?血液途径传播疾病 1.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主要症状:甲型肝炎病初,患者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巩膜、皮肤发黄。 预防措施: 1.要注意卫生。 2.如果发现有人有该疾病,要进行隔离、不要一起吃饭,不要食用其食用过的食物,主要是从食物上进行预防。 2.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病。 传播途径:最主要通过血液传播,还有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主要症状:患者常感身体乏力,容易疲劳,可伴轻度发热等。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上腹部不适、腹胀等;尿液颜色变黄,继续可引起眼睛、皮肤黄染;部分患者有疼痛感;肝脾大。 预防措施: 1.如果家庭成员或者配偶中有乙型肝炎患者,尽量让对方积极治疗。 2.和乙型肝炎病人接触时要避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容易导致皮肤损伤的用具,但普通的生活和工作接触没有关系。 3.注射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措施。 3.丙型病毒性肝炎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主要症状: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有恶心,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尿黄眼黄等表现;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表现为肝炎常见症状,如容易疲劳,食欲欠佳,腹胀等;肝硬化。 预防措施: 1.医护人员应在手术中避免不洁注射及不必要穿刺,对器械、内镜、穿刺等用具进行严格消毒。 2.不共用剃须刀、牙刷;不到不正规的场所进行纹身,穿耳洞;不要前往不正规的医疗场所进行输血,避免输入不合格的血制品。 叁?消化道疾病 1.伤寒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类急性肠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常常通过食入患者和带菌者粪尿污染的水、食物和接触伤寒病原菌污染过的其他物品而感染。 主要症状:典型伤寒患者常有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皮疹、肝脾肿大等特征性表现,有时还可并发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等并发症。 2.霍乱 霍乱是因摄入的食物或水受到霍乱弧菌污染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腹泻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患者及带菌者的粪便或排泄物,污染水源或食物后可引起霍乱暴发流行。霍乱弧菌能通过污染鱼、虾等水产品,引起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也起传播作用。 主要症状:多以急剧腹泻开始;恶心和呕吐;脱水;焦躁不安、嗜睡、口干、极度口渴、排尿量少、低血压和肌肉痉挛等。 消化道传染病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食物,生吃蔬菜、瓜果一定要洗烫,剩饭、剩菜要煮后再吃,食具要经常消毒。 2.注意饮水卫生。不喝生水,喝开水。保护好水源,严防污染。饮水用具要定期消毒。 3.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常剪指甲、勤换衣服。 4.平时多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要接受相应的预防性接种,增强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 肆?多种途径传播传染病 1.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概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 预防措施: 1.尽早发现。 2.切断传播途径:发现患者以后家里需要尽快进行空气的消毒、局部物品的消毒,学校发现儿童患水痘以后一般要隔离,结痂或者出皮疹以后7天才可以解除隔离。 2.艾滋病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静脉注射吸毒;和他人共用注射器或共用其他可以刺破皮肤的器械;使用未经检测的血液或是血制品;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阳性的女性怀孕并生育,艾滋病病毒阳性的母亲哺乳;其它可以引起血液传染的途径,如:纹身、纹眉、扎耳朵眼、美容、修脚等用的刀具不消毒;与其他人共用刮脸刀、电动剃须刀、牙刷。 主要症状:典型症状有持续发烧、虚弱、盗汗,持续广泛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特别是颈部、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更明显。 体重下降在3个月之内可达10%以上,最多可降低40%,消瘦特别明显。 预防措施: 1.在平常生活中不使用不正规的医疗器械,不和别人共用同1个注射器,也不采取任何形式的吸毒。 2.在生活中不与别人随意的发生性关系,发生性关系的时候一定要采取防护措施。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