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健康界 作者:刘文阳、徐姬敏 正文共:字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院感,被称为“医院幽灵”。 5月底,继医院之后,医院也被这个“幽灵”笼罩。 “低级错误”“玩忽职守”这是圈外人的愤慨。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是专家组的调查认定。 笼统十多个字,何解? “因为它的专业性和复杂性,不要轻易下论断。”接受健康界采访时,国内资深的血透专业管理者张玲(化名)不断强调。 行业共识:血透室本就是“难点” 在张玲看来,由于血液透析是通过体外循环进行治疗,因此“天然”就面临经血液感染疾病的风险,也是院感的“洼地”、防控的难点。比如,医院透析室也曾遭遇建院史上最严重的院内感染,造成22人患上丙肝,其中4人死亡。 “但是风险并非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张玲说,在美国,由于医疗管理体系成熟、人才充备、收费合理,如今在透析院感控制上已基本上做到“滴水不漏”。 “然而,我国目前的情况要复杂很多。”她认为,管理不到位的后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 同样的结果,不同“性质”的错误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血透的一线工作者,张玲基于实践经验,分析了这一院感事件发生的诱因。 首先是规范是否合理、临床实践是否和理论脱节,以及管理者和护士对丙肝感染的高危因素认识是否到位。 张玲介绍,在专科操作中,会造成感染的环节非常多、盲点也很多,护士尤其是管理者必须要认识到传染病传播的关键环节。此外,制定规范的管理者,对规范的制定,既要考虑到传染病的高危因素,也要因地制宜结合本院的条件。否则,制度有了,却没有可操作性,也没有堵住比如丙肝传播的漏洞。 在规范合理的前提下,做好高质量的培训,这可以大大提升安全系数。 但具备能力不代表能执行到位。张玲举例说,现实中会出现人员不足的情况,一个护士管理的机器过多,必然会增加出错几率,比如由于疲惫或精力有限产生疏漏、操作简化,引发了感染。“医院一名护士要负责9台机器,试想上下机繁忙的操作时刻,也是发生血源交叉感染的高危时刻中,如何保证每位护士准确无误呢?” “也不排除培训根本不到位,也没有标准流程,所有人都操作不规范,从而造成感染。”在她看来,这两种情况虽然发生在同一个环节、当事人相同,但性质却完全不同。 “我们一直强调标准、规范,规范不单纯指临床操作,还有诸多环节。”张玲说,比如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甚至包括擦地使用的墩布、擦拭物品表面的抹布是否及时消毒或更换等等,每一个细节是否达到规范要求,都有可能影响感控质量。 在这些之外,还有一个“偶然”因素——传染源能否来“敲门”。 张玲坦言,在当前我国血液净化行业急速扩张的阶段,技术水平和管理到位率参差不齐,确实不能说全行业完全“无死角”,%规范操作。那么,是否发生感染事件,有时取决于是否遇到传染源这个“偶然因素”。 要按照《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要求,对所有初次透析的患者进行丙肝等传染病毒的相关检查,并坚持每半年复查一次。“虽并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但也能尽可能减少危害。” 高风险诱因:院感费用投入不足 问题出在执行操作的医护人员身上,就可以简单归结为他们漠视患者、责任心不强吗?浙江省预防医学会消毒专委会主任委员、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胡国庆教授认为,如果仅仅解析到这个层面,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和悲剧的避免。 在胡国庆看来,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已经30余年,管理规范、SOP以及各种培训教育不可谓不多,重大院感事件也时有发生,医院医院感染的严重后果。他认为,结合过往多起院感事件的分析,有一个重要原因必须引起重视。 “每一次院感事件之后,我们都会分析为什么。到了最后,会探讨到费用问题。院感费用投入不足,这医院感染的高风险因素。”胡国庆说。 他以血透举例,其在消毒隔离的费用上消耗非常高。要想完全阻断血透的感染机会,就要做到每个人上机、下机都要严格保证手卫生、穿隔离衣,不能共用药物、不能共用治疗车,治疗车用过即消毒,透析机每位患者下机后就要消毒。而这些,都需要成本的。 “从我们国家诊疗的收费来看,医院做透析一次百来元钱,少的甚至几十块钱,很难覆盖诊疗成本。这样,就使得临床科室在操作中很难将消毒隔离规范等落实到位。”胡国庆说。 对此,张玲也举了例子:“比如擦拭物体表面,我们要求使用一次性的消毒纸巾。医院觉得贵,不舍得买,就用抹布擦。省钱了,但是消毒不到位。”如此种种,如果在使用的消毒用品上压缩成本,可能导致无形中增加了医护操作的难度,间接增加了感染机会。 另外,标准的消毒操作规范是现用现配消毒液,将抹布浸泡到里面,然后擦拭。且透析室里经常会有血液喷溅的情况发生,需要随时消毒。配好的消毒液不能放置太长时间,这本身就意味着成本,还伴随着增加的工作量。 “我们的病人非常多,在工作繁忙的时候,长此以往去一丝不苟地执行规范,需要极大的毅力和强大的责任心。”她说。 张玲强调,解决这个症结的医院感染防控意义、重要性的认识。很显然,感控看不到成果,是纯粹的投入,而且不发生感染是应该的,“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透析室会舍得投入,但是如果只吝惜成本,带来的后果就是增加了病人感染的风险。” 解题:别只顾一时,丢了大局 “在医院感染的防控上,我们一直都希望,医院能够设立预防性治疗的费用。”胡国庆说,比如阻断多重耐药菌,需要很多的费用投入。但是如果不去在预防上投入,一旦病人感染多重耐药菌,医保花的钱将更多。做好前期的感染防控,才能将风险降低。 “视每一位病人都可能是潜在的传染源,坚持做到严格隔离,这样才有可能杜绝感染事故的发生。”张玲说,尽管有着很多客观的诱因,但院感这根弦,对于医护是任何状态下都松不得的。 ◆◆◆◆◆ 仅隔一个月,广东、医院院内感染事件。 5月27日,江苏医院被爆出发生大规模院内感染,共有69名血透患者被确认感染丙肝病毒。4月底,医院的19名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其中5例新生儿死亡,14例接受治疗。在两地卫生健康委的调查通报中,对于事故原因皆提及“院感管理落实不到位”。 为此,健康界盘点十五年来,媒体披露的17起重大院感事件,梳理其原因及其最终处理结果,并通过法律人士解读这些案例的责任人中,为何有人被追究了刑责。 -医院感染事故盘点 数据来源:媒体报道及各地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