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抗白 https://m-mip.39.net/pf/mipso_4947162.html 有这样一类人,听到“肝炎”、“乙肝”、“丙肝”、“黄疸”、“大肚子腹水”十分恐慌,并避之千里,生怕传染给自己。其实黄疸只是肝炎的一个症状,而腹水是肝硬化的一个并发症。肝炎分为很多种,有病毒性肝炎、脂肪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等。掌握肝炎的传播途径,拒做恐“肝”族。那么我们来认识下具有传染性的病毒性肝炎吧! 什么是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主要包括甲肝、乙肝、丙肝、戊肝、丁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炎,另外一种被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的肝病较少见。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其中乙肝、丙肝、丁肝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而甲肝和戊肝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庚肝可以通过输血传播。 传染源 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患者。病毒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自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4周内的粪便具有传染性,而以发病前5天至发病后1周最强,潜伏后期及发病早期的血液中亦存在病毒。唾液、胆汁及十二指肠液亦有传染性。 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及各种体液(汗液、唾液、泪液、乳汁、羊水、阴道分泌物、精液等)中。急性患者自发病前2~3个月即开始具有传染性,并持续于整个急性期。乙肝表面抗原呈阳性的慢性患者和无症状携带者中凡伴有乙肝e抗原阳性,或DNA聚合酶活性升高,或血清中HBV-DNA呈阳性者,均具有传染性。 丙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病毒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中。 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HBsAg携带者是丁型肝炎病毒(HDV)的保毒宿主和主要传染源,也就是说,只有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的患者才能感染上丁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急性和亚临床型患者。病毒以潜伏末期和发病初期粪便的传染性最高。 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粪便中排出的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水、苍蝇和食物等经口感染,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方式,通常引起散发性发病,如水源被污染或生食受到污染的水产品(贝类动物),可导致局部地区暴发流行。通过注射或输血传播的机会很少。 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包括:输血和血制品、使用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刺等;母婴垂直传播(主要通过分娩时吸入羊水、产道血液、哺乳及密切接触,通过胎盘感染者约占5%);生活上的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播。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无血液的接触不会传染乙肝。 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而以输血、血制品传播为主,且母婴传播不如乙型肝炎多见。接吻、拥抱、喷嚏、共用餐具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播丙肝。 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 戊型肝炎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掌握肝炎的传播途径,正视肝炎患者,既是对自我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长医院肝脾胃病科,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肝炎,辨证论治,用药得当,配合中药外用塌渍,针刺,艾灸等疗法,疗效显著,保卫您的肝脏! 长医院肝脾胃病科诊治疾病包括:各类肝病、肝系疾病、食道炎、各类胃炎、胰腺疾病、肠道疾病及消化系统肿瘤。其中四个优势病种:肝衰竭,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腹水,省内取得了先进地位,对于肝癌等消化道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方案,治疗优势明显。在外治法方面,对中药塌渍疗法、结肠水疗、针灸疗法等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项目,应用于肝脾胃病的治疗,进行深入总结和研究,丰富了中医药治疗肝脾胃病的方法与途径,研究水平在省内居于同行业领先地位,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 - 长医院 文章来源:肝脾胃病科 撰稿:聂雷钢 责任编辑:毕航奇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