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抗白 http://www.xjkqzjw.com/ 分析东台血透室传播丙肝案,一篇血透室专业管理者的反思里提到了共用注射器和药液的风险。正好有医生问到相关问题,在此讨论他提供的案例: “姚医生,以下是我在胃肠镜室发现的问题,请您分析一下感控风险。我认为它是一个高风险环节,但同事和我有不同意见。附照片一张。” 胃肠镜检查过程中,需要使用注射器推送大量生理盐水冲洗胃肠中的粘液,帮助医生获得清晰操作视野,进行活检夹取组织块送检。疑问是,注射器和盛装生理盐水的容器会持续使用数小时,病人顺次接受胃肠镜操作的过程中,冲洗用容器和注射器并不更换,它是否存在感控风险,导致不同患者间传播感染性疾病? 谢邀。 共用药液、共用容器和共用注射器问题,是近年一些重要院感事件的源头祸水。自觉品质管理水平不错的科室,有时候会在这个技术点上出大问题。怎样解读其中风险? 一人、一针头、一注射器、一次注射 院感有个流传很久的安全法则:不要分享注射器和药物,以避免由此引起的患者间病原微生物传播。这个规则是用全球多少血的教训换来的,之所以需要反复强调,是因为直到今天,还有很多医务人员因为各种原因在违反它。 大家坚持不改的理由,是因为“从来没出过事”,或者“看上去不像共享注射”。 实际上共享药物或者共享注射器,年年在出事,你手里从来没有出事,只不过是运气好。 首先有几个原则需要解释: 污染区的共用注射器/药液易传播病原微生物,病原来自于物表污染如手污染 注射器向患者体液腔推送药液时非常容易传播病原微生物,源于不被操作者察觉的负压倒吸 所谓三通的单向阀同样可能传播病原微生物,因其存在微量负压返流 只要存在伤口污染或体液交换,就有可能传播感染,未必涉及静脉注射 即便口腔和消化道内环境存在常驻菌,通过伤口还是会发生传染 以胃镜室的场景为例,注射器、盛装盐水的塑料盒和生理盐水都在污染区,不同患者间共用。胃肠镜内的管道与体液相通,推注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负压返流。活检剪取组织块时胃肠体壁出血,血液渗入胃液,上述病毒返流入注射器。而下一个患者接受检查时,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将通过这个注射器、生理盐水容器和生理盐水注入下一位患者的胃肠腔,后者伤口可接触到前一位患者的病原微生物。 典型的高危操作,患者间发生病原微生物交叉感染可能很大。包括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螺旋体和艾滋病病毒等。 一定会出导致交叉感染吗?较低病原体载量不一定导致所有患者感染,但只要这样的污染持续存在,最终一定会出现患者感染。而感染常常无症状,不知不觉中发生,患者也许过数年甚至几十年才会因为艾滋病或肝癌发病。 提前进行血检筛选患者,能避免交叉感染吗? 即便每一例术前进行血检筛查,只要操作不合格,也无法避免交叉感染。因为导致交叉感染的是病原微生物,而实验室检测的是血清抗体。有一部分病人抗体正常,却携带着病原微生物,仍具传染性。这部分病人处于感染后抗体转阳性前的窗口期,或者实验室恰好得出了假阴性结果。 这个案例的风险很高吗? 风险很高,因为病原微生物不是通过完整的消化道粘膜传播,而是通过活检钳剪开的伤口传播。 能给我一个避免传播且不增加太多工作量的方案吗? 在清洁区准备好当班需要使用的成套容器、注射器和生理盐水。一人一份。每个病人换台前,更换上述物品。 今后我怎样避免类似风险? 避免类似风险最好的方法,就是坚持一人、一针头、一个注射器和一次注射的原则。 如果出于某种原因,一定要破坏这个原则,请务必思考避免上述三种高风险场景。建议所有操作确保在清洁区进行,严格手卫生和其它消毒隔离原则,共用的注射器或药物严禁进入污染区。即便如此,高危院感风险仍然存在,韩国年4例新生儿死亡案,源于清洁区分瓶脂肪乳剂过程中污染。长期在患者里分享脂肪乳,度过赌徒般幸运的25年之后,医院迎来了灾难性的新生儿爆发性死亡。 类似风险靠院感专业人员去检查是很难发现的。避免风险可行的方法是,人人都成为最佳感控实践者,一线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警觉性是预防风险最好的方法,希望你把你的观点分享给同事伙伴,和他们一起更专业地保护患者安全。 本文转载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