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18日是第十五个全国爱肝日,今年的主题是“预防丙肝,防患于未然”。那么,普通群众应该如何预防丙肝? 许多人对病毒性肝炎的了解,都停留在“乙肝”这一层面。确实乙肝的发病率高,中国人又是易感人群,人们闻乙肝色变也很正常。但是,除了乙肝,丙肝近几年来的发展也十分迅猛,甚至部分地区丙肝的发病率已经超过乙肝。 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据报道,有专家估计,在中国目前约有万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隐秘性强,若不能及时发现,并给予及时、正确、合理的治疗,有10%~30%可发展为肝硬化。 但是,丙肝不像乙肝那样,有预防性疫苗,普通老百姓应该如何预防丙肝呢?关键是要切断HCV的传播途径。丙肝主要通过血液、性、母婴等途径传播,其中,血液传播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血液传播分为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和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部分需要大量输血、血液透析的患者有可能通过第一种方式感染HCV;而第二种血液传播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法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HCV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此外,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早发现早治愈 七类人群赶紧筛查丙肝 我国《十一五》科技攻关的资料表明,人体感染丙肝病毒后,10年和20年以上的肝硬化发生率分别达到9.20%和15.29%。此外,每年大约有3%肝硬化患者进展到肝细胞癌。要堵住肝炎往肝硬化、肝癌发展的“大门”,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以下七类人群容易被丙肝“盯上”,医院做丙肝抗体检测。 1.曾在感染控制条件较差的场所内,接受过医源性或口腔开放性治疗的个体 2.在开展“献血者HCV血清学检测”之前输过血,或接受过未开展“HCV常规血清学检测”的献血者地区血液的个体。特别是在年之前有过输血经历的人要引起警惕,由于丙肝病毒相关检测试剂年后才问世,全国的大血站年才开始在献血人员中筛查丙肝,所以在此之前输血、或血制品(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都存在感染丙肝病毒的风险。 3.静脉药瘾者 4.在感染控制条件较差的场所内接受过纹身,身体穿刺或疤痕手术的个体 5.HCV感染母体所生儿童 6.HIV感染者 7.服过刑或曾被拘留的个体 此外,血液透析患者、男同性恋者、艾滋病毒感染者、性工作者、性病患者、丙肝病毒感染者的医院筛查丙肝,出现疲劳、乏力、食欲下降、或不明原因转氨酶升高时更要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