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丙肝。相比起我的大兄弟乙肝而言,可能你对我比较陌生,但我相信通过接下来的介绍,你会对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哟! 一、看看我是谁? 我叫丙肝,大名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于感染了丙肝病毒(HCV)而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在机体受到丙肝病毒感染时通常称为急性感染期,此时感染者不会感到任何不适,而这时部分患者会通过自身的免疫系统自行治愈,但大部分的感染者是会发展为慢性丙型肝炎。慢性的肝炎有较长的潜伏期,通常会有20年以上,而在20年间有的患者会发展成为肝硬化,若对丙肝病毒置之不理,更有甚者会发展为肝癌。 二、形态及基因分型 丙肝是一种有包膜的RNA病毒,病毒体为直径40~60nm的球状颗粒,包膜表面有刺状结构。HCV属于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组总长度为9.6Kb。依据基因序列的差异,可将HCV分为6个主要基因型及不同亚型,基因型1-3型呈全球性分布,其中1a和1b型占HCV感染的60%以上。其中我国主要以1b和2a基因型较为常见,但以1b为主[1]。 表1我国丙肝常见基因型及比例 三、传播途径 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间传播,性和母婴是其不常见的传播方式。 1.血液传播 (1)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 由于抗-HCV存在窗口期、抗-HCV检测试剂的质量不稳定及少数感染者不产生抗-HCV等原因,医生无法完全筛出HCV阳性者。因此,大量输血和血液透析者易感染HCV。 (2)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传播 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HCV传播占60-90%。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也是经皮肤传播的重要途径。一些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和血液暴露的传统医疗方式也与HCV传播有关;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及穿耳洞也是HCV潜在的传播方式。 2.性传播。 3.母婴传播 抗-HCV阳性母亲将HCV传播给新生儿的概率为2%,在母亲分娩时HCVRNA阳性者,则传播的概率可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概率增加至20%。另外,HCV病毒高载量可能增加传播的风险。 4.其他途径见于15—30%的散发性丙肝肝炎,其传播途径不明。 WHO表明[2],丙肝不会通过母乳、食品或水传播,也不会通过与丙肝感染者拥抱、接吻及共用食品或饮品等偶然性接触传播。 四、丙肝及相关疾病检测 1.抗-HCV检测 抗-HCV检测主要分为筛查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金法快速试验、化学发光试验、免疫荧光试验)和补充试验(免疫印迹试验)。抗-HCV主要是检测体内是否有HCV抗体,若抗-HCV阳性者,则证明过去曾经感染过或是正在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2.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检测 丙型肝炎病毒结构蛋白的核心抗原与丙型肝炎病毒量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的检测方式并不是检测HCV-RNA,而是检测核心蛋白,这一点与核酸定量方式有所不同,但HCV-RNA量与核心抗原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在临床意义上几乎相同。 3.HCV-RNA检测 即丙型肝炎病毒的核糖核苷酸,是HCV的遗传物质,表示体内感染HCV的直接指标。用于高危人群及时发现窗口期及抗病毒治疗疗效的检测。 4.基因分型 丙肝基因分型对于其药物治疗有着重要检测意义,根据基因分型的不同,其治疗药物也有所不同,其中有研究显示,基因1b型HCV感染所致病情较其他型更为严重,认为1b型有较高的病毒复制能力和血清反应性,表达或编码的蛋白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可引起较重的肝细胞坏死性炎症及肝纤维化。 5.血清学分型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检测操作起来比较费时,费用也高,因此使用根据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分型的方法。此方法因患者抗体对NS4前半区域抗原(C14)的应答性差异而分为血清1型和2型两类,有数据表明,该血清组与基因型的一致率高达84-90%,即血清1型相当于基因1型,血清2型相当于基因2型。在国内血清1型相当于基因1b型,血清2型相当于基因2a型。 6.M2BPGi检测 由于丙肝潜伏期较长,有部分患者当得知自己患有丙肝时,可能已经达到了肝硬化期。对于肝硬化而言,除了肝穿刺、瞬时弹力图外,最新的M2BPGi检测,是根据糖蛋白上的糖链结构发生变化与肝脏的肝纤维化有关。根据其值高低可直观判断患者肝纤维化的程度。对比肝穿刺一致率大于80%,且其特异性较现有的各种肝纤标志物(透明质酸,FIB4,血小板)更高。 五、预防与治疗 目前并没有通过疫苗接种来预防丙肝的发生发展。所以需要从传播途径入手,来降低HCV的感染。 治疗主要有两大方向: (1)护肝疗法:通过抑制炎症、促进肝细胞的再生,从而防止肝硬化的形成; (2)抗病毒疗法:清除肝炎病毒,治愈肝炎。常见的药物为干扰素与抗病毒药物吉三代(最新抗病毒药物),但由于基因分型的不同、是否有肝硬化的情况,其治疗方案也有所不同[3]。 通过我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丙肝有一定的了解了,下次将会详细的介绍有关丙肝的检测及实验室诊断!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9(20). [2]Who.CareandtreatmentofpersonswithHepatitisCinfection.Guidelinesforthescreening.,4. [3]欧洲肝病学会(EASL)治疗指南.年版 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出于非商业性目的,仅用于学习交流和分享。当内容涉及引用已发表的文献时,我们均在文章结尾[参考文献]处进行出处文献标注。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原作者直接联系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更正或删除,谢谢!联系邮箱:wangzi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