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据WHO统计数据,全球丙肝抗体阳性率约为2.8%,约1.85亿人感染了丙肝病毒1。我国丙肝病毒感染人数统计估计近万人2,然而统计表明丙型肝炎是中国漏报率最高的法定传染病,年度全国丙型肝炎报告人数仅约20万人3。 目前丙型肝炎的最大问题是虽然丙肝药物治疗的效果很好,SVR可以达到95%以上2,但是真正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数非常少,都不到10%1。 要达到WHO提出的年丙肝新发感染人数减少90%,治疗人数超过80%,死亡人数减少65%的目标任务仍然十分艰巨1,丙肝的早筛早诊刻不容缓。 丙型肝炎的临床特性 大多数丙肝患者在感染的急性期没有明显症状,或仅表现恶心、乏力、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的轻微症状,使其不易被早期识别,从而潜伏在人体内不断地损害肝脏。 图:丙型肝炎的自然史2 丙型肝炎高危人群筛查 正是由于丙肝沉默的临床特性,只有积极筛查丙肝的高危人群才能有助于丙型肝炎的早诊早治。 丙型肝炎的高危人群2 1)年以前接受过输血者和接受器官移植者; 2)长期血液透析者; 3)共用过注射器者; 4)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镜检查、侵袭性操作和针刺等; 5)静脉内注射毒品者; 6)艾滋病毒感染者; 7)感染了丙肝病毒的母亲所生的婴儿; 8)接触过丙肝病毒阳性血液者; 9)不安全性行为者; 10)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器具进行纹身,半永久妆,穿耳洞,针灸者等等。 丙型肝炎的检测手段分析 目前常用的检测手段有:丙肝抗体检测、丙肝抗原检测、丙肝RNA检测。 HCV抗体检测窗口期较长、无法区别既往感染与现症感染,无法有效检出免疫功能障碍患者体内丙肝病毒。而HCV抗原检测能有效缩短窗口期、确诊HCV现症感染、减少漏检。 同时抗原检测比核酸检测对样本及实验环境要求低,具有易操作、耗时短、成本相对较少等特点,又具备核酸检测的优点:缩短窗口期、确诊HCV现症感染。 HCV核心抗原作为HCV活动性感染的标志物,在高危人群筛查、鉴别诊断及疗效监测方面具有宽广的临床应用前景,并且有能力成为HCVRNA的替代性标志物。 丙肝抗原检测广泛应用 日本将HCV-cAg检测纳入丙肝常规筛查流程?,爱尔兰将HCV-cAg检测纳入透析指南将其作为透析前以及透析过程中每3月必查项目?。 众多文献也证实HCV-cAg检测的性能,EASL发布的最新版丙型肝炎管理指南指出HCV核心抗原检测在特定情况下可替代丙肝核酸检测。 丙肝的先进检测手段为尽早发现丙肝提供了条件,同时DAA的多种新药的上市为丙肝治疗提供了途径。丙型肝炎治疗新方案的不断探索,也为丙肝的消除奠定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1]WHO:Guidelinesforthescreening,careandtreatmentofpersonswithchronichepatitisC[-04]. [2]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年更新版)》 [3]《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4]Prof.MichaelRoggendorf,NationalReferenceCentreforHepatitisC,InstituteofVirology,UniversityofEssen,Germany(PersonalCommunicaiton) [5]Intervirology;49:7-17 [6]Blood-BorneVirusesinHaemodialysis,CAPDandRenalTransplantation [7]AnnInternMed.September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