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贴关于输血的五大误区,你中招了

发布时间:2024/12/31

    

输血是指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患者的一种治疗方法,输血的治疗作用除了在大量失血时用以补给血量、维持血容量、提供血压,作为抗休克和防止出血性休克的措施外,还可供给具有携氧能力的红细胞,以纠正因红细胞减少或其携氧能力降低所导致的急性缺氧症;同时,还可补充各种凝血因子,以纠正某些患者的血液凝固障碍。

输血五大误区,让大家少走弯路!

误区之一:失血就应该补血?错!

失血补血的传统观念是片面的。毋庸置疑,输血是临床的一种急救措施。人体若大量失血(占全身血量的1/3以上)可导致休克,但对失血量少于毫升的患者可考虑免去输血。因为一个50公斤体重成人全身约毫升血液,其中约4/5(毫升)血液在外周血管中参与人体的血液循环,其余毫升血液暂时存在于肝脾等“贮血库”中以备急需时(如运动和出血)再进入血循环以维持对器官与组织供氧的稳定性。因此,对失血少于毫升的成人或者失血少于全身血容量20%的儿童一般不考虑输血,而主要输注适量晶体盐溶液以恢复血容量,保持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

临床对于失血大于血容量20%的患者,才考虑给其输血。对失血患者的抢救似乎首先应该输注红细胞,实则不然,恰当的治疗应是先输注晶体溶液。输液可把机体血管床充盈起来,水到渠成,接着再给患者输注红细胞,保证血液对重要器官与组织进行供氧,达到缓解由缺氧所造成的休克等症状与体征的目的。

误区之二:血型相同就可以互相输血?错!

输血是个很复杂的过程。abo血型系统跟输血关系最为密切,但临床上在输血前除鉴定abo血型外,还要抗体筛查检测,并且根据凝集反应原理,将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液做交叉配血实验,在体外确证两者其他红细胞血型系统也相容,方可进行输血以确保输血安全。在输注血浆、机采血小板、冷沉淀等血液制品时可以相同血型互输,因为它们当中不含红细胞,无凝集原。

误区之三:直系亲属之间可以输血?错!

你是否相信电视剧中的直系亲属之间可以输血情节是科学的?事实上,直系亲属之间互相输血容易引发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一旦发生,死亡率在90%以上。献血和用血的人之间血缘关系越近,发生的概率越高。因为供血者和受血者的造血细胞的hla(白细胞抗原)相似,受血者的免疫系统会把供血者的淋巴细胞当作“友军”。所以供血者的淋巴细胞将会在受血者体内大量繁殖,并逐渐反客为主,对其进行攻击,从而严重破坏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引发致死率极高的ta-gvhd。

误区之四:o型血真的是万能血?错!

“o型血是万能血”的陈旧观念应该摒弃。因为o型红细胞上没有a、b抗原,所以o型红细胞可以在主侧配型相合时,给a、b、ab型的患者输注。但是,o型血的血浆中含有抗a抗体和抗b抗体,如果将含有o型血浆的红细胞制剂输入a、b、ab型患者的体内,将引起不同程度的免疫性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

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表现为下列症状:皮肤反青、四肢麻木、全身发抖、胸闷、腰疼、心跳加速、血压下降,严重时甚至死亡。因此,非紧急情况下,输血时必须注意血型的选择,应该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医院输血都是输注同型血。

误区之五:献的血可以直接给患者用?错!

事实上,根本不可能的。医院用血都是由血站统一采集并调配,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血液是不能向医疗机构提供的。献血前的初筛和献血后的检测都是对安全用血的保障,既包括对乙肝、丙肝病毒和转氨酶的检测等,也包括对血型的分型。

最后,再来一条冷知识

对于结了婚,但尚未生小孩的夫妻来说

是不可以相互输血的,

不然,会影响到未来宝宝的健康哦!

栏目主编许素菲

责任编辑刘婉鑫

图片来源资料图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

  

转载请注明:http://www.hstlly.com/ysbj/16249.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