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的汪清(化名)从小就是大家眼中的“乖乖女”。大学毕业后,她在父母安排下,与相亲对象谈了两年恋爱之后结婚。两人做孕前检查时,医生开出“艾滋、梅毒、丙肝”等感染疾病排查的检查单,汪清拒绝了:“我不可能得这种病,不用查了。”直到年汪清查出怀孕,家人喜出望外。医院做孕检时却引发了一场“地震”——她被查出患有艾滋病,而先生没有被感染。婆婆和丈夫怀疑的眼光,让她几乎崩溃。最后在医生仔细询问,她才回忆起自己结婚前,曾在路边小摊上打过耳洞。“很可能就是那次埋下祸根。”一说起艾滋病,总会让人闻之色变。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总是把「感染艾滋病」和「生活不检点」划上等号。我们知道艾滋病,但是真正了解的并不多,正因如此,才会有恐惧和歧视。令人“恐惧”的艾滋病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在艾滋病病毒潜伏期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年7月发布的《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显示,在年约有万新发感染者,69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另外,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年,有近32万名青少年儿童感染艾滋病病毒,11万名青少年儿童死于艾滋病。大约每秒就有一名20岁以下孩子感染艾滋病病毒。在中国,根据国家卫健委年4月发布的《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年全国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近2.1万人,占甲乙丙类传染病死亡总数的83%,是报告死亡数居第一位的病种。或许正是因为艾滋病的高传染性、高病死率,使得大家“谈艾变色”。但事实上,随着医疗的发展与进步,艾滋病已经成为一个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艾滋病学组委员、医院感染二科马萍主任澄清道:“HIV其实相当于糖尿病、高血压,只要通过吃抗病毒药把病毒控制住,病人就可以重新获得健康。所以对于确诊感染者而言,只要尽快接受规范治疗,HIV感染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可与常人无异。”。拒绝歧视想问一下大家,一说到艾滋病,你会想到什么?HIV?无保护性行为?生活不检点?传染性强?感染上就治不好?只能等死?其实并不能怪大家有这样的想法,这些年来,有关HIV的谣言屡见不鲜:有人说会感染HIV的人肯定生活不检点;有人说蚊子会传染HIV病毒;还有人说电影院座椅、共享单车车座上,被人插了沾着“毒血”的针……但事实上,很多时候这是我们先入为主的“歧视”,被感染者往往也是受害者,我们没必要盲目地妄加揣测与抵触,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上述的谣言来说,均不符合HIV病毒的传播途径。HIV病毒的传染途径主要是三种: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HIV病毒在体外生存能力极差,不耐高温,抵抗力较低,常温下,在体外的血液中只可存活数小时,所以在日常生活接触中不会感染。但也正是因为这些谣言的传播,从侧面显示出人们对HIV的恐惧与常识误区。在艾滋病面前,我们既要保护自己,也要消除歧视。 什么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方式? 在官方的数据报告新增感染者中,有超过95%的病例都是经由性行为导致的传播。所以,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降低HIV感染的风险。 与HIV感染者的一般接触不必惊慌 HIV感染者是传染源,曾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等分离得HIV。握手,拥抱,接吻,游泳,蚊虫叮咬,共用餐具,咳嗽或打喷嚏等日常接触等不会传播。 什么情况下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同性/异性)、共用针具等。 感染了HIV就等于得了艾滋病? HIV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AIDS(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一个人感染了HIV不一定马上发病,在发病之后,才能说这个人患上了艾滋病。 怀疑自己感染HIV病毒后如何求助? 可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艾中心的网站上查询全国VCT名录,医院的检查门诊(VCT)进行免费检测或咨询,也可以拨打全国卫生热线进行咨询。 纹身和穿孔 纹身是通过针刺皮肤,将对人体无害、不被吸收的金属氧化色素注入真皮层内,使皮肤着色。 美牙 据统计,有80%—90%的牙病患者在洗牙或补牙时会伴随着牙龈出血,如果洗牙或补牙的机头消毒不全面,就有可能通过机头上残存的血液传播疾病,增加感染肝炎、艾滋病的几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