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7月28日,都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肝炎这种我们看似熟悉,但却又似乎陌生的疾病再次回归公众的视野。这一天,就是“世界肝炎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今年“世界肝炎日”的主题是:“预防肝炎,立刻行动”。这正回到了设立这个特殊节日的初衷:为了提高人们对病毒性肝炎及其所致疾病的认识和了解。 虽然肝炎对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有目共睹,但是因为麻痹轻视导致的悲剧也不在少数。对于肝炎,应该提倡积极预防,尽早治疗,预防肝炎,立刻行动! 预防肝炎:从科学的认知开始 肝炎,顾名思义,就是对肝脏炎症的统称。通常是指由如病毒、细菌、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多种致病因素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通常,我们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多数指的是由甲型、乙型、丙型等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的官方呼吁中特别强调了要重视乙型和丙型肝炎。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这两种肝炎每年造成将近万人死亡,占肝癌死亡总人数的大约80%。相较而言,甲型和戊型肝炎的危害则相对较小,其造成的死亡占肝炎相关死亡总数的1%以下。 肝炎种类不同,其临床特点、预后和防治措施也就各不相同,必须区别对待。本文主要针对危害最大的乙型和丙型肝炎。 乙肝篇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肝炎类型。少数患者可转化为肝硬化或肝癌。 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 肝脏会影响人体全身,因肝功能受损,乙肝患者常感到乏力、下肢或全身水肿、失眠多梦等症状。少数人还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 2.消化道症状 乙肝患者因胆汁分泌减少,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明显的症状。 3.黄疸 乙肝患者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会出现黄疸,皮肤、小便发黄等症状。 4.肝区疼痛 当乙肝恶化时,患者会出现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等症状。 5.肝脾肿大 乙肝患者由于炎症、充血等原因,常有肝脏肿大等症状发生。 6.手掌表现 乙肝患者的手掌表面会出现充血性发红,两手无名指第二指关节掌面有明显的压痛感等症状。 7.皮肤表现 面色晦暗或黝黑是不少肝病患者给人的外在印象,这可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形成的症状。另外,乙肝患者皮肤上还会出现蜘蛛痣等。 丙肝篇 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丙肝)是由丙肝病毒(HCV)引起,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丙肝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也同样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临床表现: 1.丙肝潜伏期长 丙肝的这个特性,让早期诊断和治疗变的更加困难。丙肝的潜伏期为两周至六个月。刚感染时,大约80%的人并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开始发病的时候,其症状和乙肝很相似。急性症状的患者可能会有发热、乏力、腹痛、尿色变深、大便颜色变浅、关节痛和黄疸,部分患者可出现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等。 2.早期症状不明显 根据病程长短,丙肝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在慢性期,症状反复出现。持续几周或几月,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它可能正在以很慢的速度伤害肝脏。 乙/丙肝主要传播途径: 两种肝炎的传播方式比较相似,又有所不同,但都不会通过受污染的食品或水传播。其主要传播途径如下: 1.母婴传播 这是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方式,丙肝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传播,但较少见。传播方式又可分为两种子类型:一是怀孕期间胎儿在子宫内被传染乙肝;二是出生后通过密切生活接触传染乙肝。 2.医源性传播 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中,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的、被肝炎病毒污染的医疗器械所引起的感染,比如手术刀、牙科器械、采血针等。另外,像文身、打耳洞等也可能引起各类肝炎的传播。其中,医源性传播导致的丙肝更为常见。 3.输血传播 各类型的肝炎都可以通过输血来传播,但这是丙肝的主要传播方式。因为丙肝病毒是一种血液传播病毒,极易通过输血传播。当输入被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后,就可引起各种肝炎传播。 4.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也需要留意,各类肝炎患者的体液都具有传染性,体液包括唾液、精液、内分泌液、血液等。当中皮肤黏膜受到损害,再沾染含有肝炎病毒的体液,就可能感染肝炎。 5.性传播 两种肝炎病毒都可通过性生活传播。肝炎病毒携带者的精液或阴道的分泌物中都可能含有肝炎病毒,如果不慎,就会互相传染。但相对乙肝而言,体液中丙型肝炎病毒含量较少,其传播方式和感染性都受到一定局限。 避免肝炎重在预防 肝炎的预防可分为三级。一级预防:目前还没有丙肝疫苗,但接种乙肝和甲肝疫苗可以很好的防范相应的肝炎病毒。使用安全的血液制品、不共用注射器、避免不洁性行为等可以减少和切断其传播途径。二级预防:建议有疑似肝炎症状或高风险医院进行检查,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转为慢性肝炎。三级预防:慢性乙肝和丙肝患者要遵从医嘱,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配合药物治疗防止慢性肝炎进一步发展成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