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丙肝无声无息 输血必须

发布时间:2016-8-10

【专题】丙肝无声无息输血必须

丙型肝炎是由于感染丙型肝炎病毒而致使肝脏产生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的一种传染病,部份丙型肝炎患者可以发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癌,故此病对患者健康威逼极大。丙型肝炎具有一些显著性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科学诊治丙型肝炎具有重要意义。

丙型肝炎有哪些特点?

输血致使丙肝传播,性传播成为新的重要沾染途径

我国约90%的丙肝患者是由于输血或输血制品造成感染。慢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长时间使用血浆,丙肝病毒RNA的阳性率高达53%。输血量越大、输血次数越多,感染丙肝的机会就越多。目前无偿献血已取代了有偿献血,加上献血之前严格的丙肝抗体挑选,因此输血造成的丙肝病例愈来愈少。但是随着一些社会丑陋现象的出现和蔓延,性病患者愈来愈多,性传播致使丙肝的病例也就愈来愈多,性病患者中合并丙肝的发生率高达10%~30%。

症状不突出,容易漏诊

大部分慢性丙肝患者常常没有症状,身体没有明显不适,80%以上的丙肝患者是通过查体、查血时偶然被发现的。从病程上看,丙肝初期多无症状,大约1/3的患者肝功能检查正常,一般检查身体(上学、招工、从军等),其实不常规检查丙肝,所以即使得了丙肝,也很难及时被发现。丙肝患者虽然症状轻微、肝功检查基本正常,但是丙肝患者肝脏内部却悄悄产生着炎症变化,炎症虽然轻微,但是延续存在,使肝脏组织产生纤维化的程度愈来愈严重,有可能在不经意之间,突然演变为肝硬化乃至肝癌。

容易慢性化,较易发展为肝硬化

一旦感染丙肝病毒,产生急性丙肝,其慢性化比例比较高,大约50%~85%的急性丙肝患者会转为慢性丙肝,因输血感染的丙肝患者中约有20%~30%会终究发展成肝硬化,其他缘由引发的丙肝患者发展为肝硬化的几率约为10%~15%。一旦产生肝硬化,终究演化成肝癌的发生率为5%左右。由于机体免疫异常反应,丙肝患者常常合并有一些难治的并发症,如类风湿关节炎、肾小球肾炎、混合性冷蛋白血症等等。

6种基因分型,意义不同

目前丙肝病毒主要分为6个基因型,用数字1~6表示;每种基因分型还有亚型,用英文字母来表示,目前已发现了50多种不同的亚型,我国常见的丙肝基因型为1b和2a,其中以1b为主;6型主要见于香港和澳门地区。1型丙肝使用干扰素医治较难取得应对,医治时间要长,医治剂量要大,合并用药剂量也要加大。

药物更新,疗效改良

过去医治丙肝多选择普通干扰素,疗效较差。新型干扰素的问世为丙肝医治带来了新希望,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干扰素。最新的丙肝医治方案是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选择适合的医治时机和病例,可以使3/4的丙肝患者取得延续的抗病毒应对。选择最新的医治丙肝方案需要首先检查病毒基因分型和丙肝病毒RNA定量,如果丙肝病毒基因分型为1型,乙肝病毒RNA定量≥2×拷贝/毫升,医治难度较大,利巴韦林用量需要加量,疗程需要延长。丙肝基因2、3型,病毒水平低,年龄小,女性,无合并乙肝等疾病者,使用上述医治,效果较好。

丙肝患者饮食原则有讲求

(1)少“铁”:丙肝患者有时存在铁代谢紊乱,体内过量的铁,对肝脏非常有害,对干扰素医治也有干扰作用。因此丙肝患者要限制含铁食品,如动物肝脏等,并避免使用铁制炊具。

(2)少“糖”、少“脂”、忌酒、少吃药:糖可以转变为脂肪在体内蓄积,吃糖过量,长此以往就会构成脂肪肝。酒是肝病大忌,过量的酒精可以在体内转化为乙醛,伤害肝脏。滥用药物一样可以伤肝,各种中西药物都可以造成药物性肝炎,丙肝患者用药一定要在专家指点下进行。

预防主要靠切断沾染途径

由于丙肝病毒亚型众多,病毒变异现象十分突出,尚难以研究出有效的丙肝疫苗和丙肝免疫球蛋白。所以,需要输血者应采取正规血站供应的血液和血制品,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接受医院口腔科;不要随便扎耳朵眼、文身;要阔别毒品,杜绝静脉吸毒;避免交叉使用注射器和针灸针;避免性乱和不洁性交,以防感染丙型

肝炎,丙肝患者用药一定要在专家指点下进行。

重视筛查是发现丙肝的重要条件

由于丙肝的病毒变异速度快,复制率高、繁殖较快,针对丙肝的疫苗很难研制,没有注射的疫苗,丙肝就很难预防,只能依托尽早发现、正规医治从而完全根治。

在此提示大家,在做体检时除检查乙肝外,也要检查丙肝,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多了解有关丙肝的知识,注意丙肝的传播途径,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医院找专科医生接受医治。

来源:国际肝病









































北京白癜风最好治疗方法
北京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hstlly.com/ysbj/911.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广告合作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乘车路线:18路、112路、43路、30路、36路、45路 电子邮箱: lidekdfq@163.com
版权所有:丙肝